游戏课模式(在教育学理论中?什么是河滨街模式?)
本文目录:
游戏课模式
最佳答案:
# 以幼儿为本的游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让课程符合幼儿思维,使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显性和隐性教育。具体做法:
- 创设贴近生活的课程游戏化环境:挖掘地方资源,如“办家家”游戏,让幼儿理解家庭单元构成等;开拓游戏思路,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引导幼儿思考策略;丰富游戏材料,引导幼儿采集、改造或拼装材料,如自制跳绳。
- 创设适时、动态的课程游戏化环境:重视游戏的典型性、渐进性和连续性。例如在幼儿识数教学中,先通过“拍手歌”让幼儿记住数字顺序,再进行“数字兄弟”比大小游戏,之后玩“排排坐、分果果”游戏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 创设自由、自主的课程游戏化环境: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比如引导幼儿玩摔跤游戏,幼儿是否掌握正确动作是显性教育,而让幼儿了解游戏由来、感受勇敢精神的传承则是隐性教育。
# 游戏课程化模式
该模式以游戏为媒介,实现教育与游戏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
- 将游戏特质转化为课程元素: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愉悦性等特质,融入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中。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培养幼儿社交能力,通过建构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观察幼儿表现,了解其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支持,鼓励幼儿探索尝试,培养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支持型游戏课程模式
以山东利津游戏为例,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幼儿本性和兴趣,尊重、相信幼儿。其特点:
- 关注游戏丰富性和挑战性:整理和发展了众多传统游戏,如攻城门、炒黄豆等;合理规划创设多个活动区,如攀爬区、建构区等;自主研发多种游戏设施和材料,满足不同年龄班幼儿需求。
- 教师角色多元:教师除了是观察者和欣赏者,还扮演支持者和玩伴角色。例如在跳大绳等游戏中,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参与甩绳,在幼儿掌握踩高跷等游戏前给予技术指导和安全教育。
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这一概念的
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卢处讲到,幼儿园要增强课程意识,从幼儿园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要体现尊重幼儿的活动,突出幼儿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创设环境、区域,相互交流,活动呈现动态趋势,让教师、孩子、幼儿园都有提高。
各园要将理念渗透进现用教材,在不变中求变,变中求稳,稳中求新。将课程与游戏融合、统整,优化基础课程、规范生活课程、创新辅助课程。用游戏方式组织课程,让孩子在操作中、游戏中学习。
【我的批注】这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程游戏化”内涵,并且进一步明晰了各园如何实施“课程游戏化”,卢处长讲得很具体、到位。一方面希望大家珍视游戏,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另一方面,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跟从,无所适从,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大家生造一个新的什么“游戏化课程”,而是让大家在本园原有课程基础上,更新观念,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孩子和幼儿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