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知识

生育险交多久生孩子可以报销-生育险报销标准2024最新

  生育险报销标准2024最新

  一、生育保险基金以生育津贴形式对单位予以补偿。补偿标准为:女职工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顺产分娩或妊娠不足7个月早产的,享受3个月的生育津贴;难产及实施剖宫产手术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津贴;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引产的,享受1个半月的生育津贴,妊娠3个月以内因病理原因流产的,享受1个月的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以女职工产前或计划生育手术前12个月的生育保险月平均缴费工资为计发基数。

  二、生育营养补贴与围产保健补贴,凡符合享受国家规定90天(含90天)以上产假的生育女职工可享受生育营养补贴300元、围产保健补贴700元。

  三、一次性生育补贴,原在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失业后,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时,可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流产400元、顺产2400元、难产和多胞胎生育4000元,对参加生育保险的男职工,其配偶未列入生育保险范围,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生育第一胎时,可享受50%的一次性生育补贴。

  四、生育津贴补偿到单位,参保女职工产假期间本人基本工资、奖金及福利费由单位照发。

  五、计划生育手术费,包括因计划生育需要,实施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皮埋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费用,列入生育保险基金结付范围。

  生育保险能报销几次?

  生育保险的报销次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1、只要是符合国家和地方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时处于生育保险参保状态且连续参保时长满足当地要求,就可以参与生育保险报销,并不区分胎次;

  2、如果是一次生育中的报销次数,则只有一次,只能在女方报销或者女方未就业且无处报销时以男方名义报销。并不能在男女双方都报销。

  生育保险的报销流程是什么?

  1、女职工怀孕后、流产或计划生育手术前,由用人单位或街道、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携带申报材料到区社会劳动保险处生育保险窗口;

  2、工作人员受理核准后,签发医疗证;

  3、生育女职工产假满30天内,由用人单位或街道、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携带申报材料到区社会劳动保险处生育保险窗口办理待遇结算;

  4、工作人员受理核准后,支付生育医疗费和生育津贴。

  生育保险报销需要携带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证;

  2、夫妻双方的结婚证;

  3、夫妻双方户口簿或《独生子女证》或《独生子女光荣证》原件及复印件;

  4、医院出具”生育医学证明”,即出院小结,上面注明顺产还是难产;

  5、医院出具宝宝“出生证明”,全国统一的;

  6、活期储蓄卡,浦发银行、工商银行、上海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汇;

  7、经批准再生育的,另需提供市或者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生育批准书;

  8、失业的生育妇女另需提供经失业保险机构审核的《劳动手册》;

  9、参加本市农村社会保险的生育妇女,另需提供本人农保帐户所在地的区、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出具的《生育保险待遇申领表》;

  10、非本市户籍的生育妇女,另需提供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允许生育的证明;

  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三条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生育险要交满多少个月才可以报销?

  根据相关法规规定,生育保险必须维持连续缴纳六个月方可享受报销政策。

  这就意味着参保人在生产当日,其基本医疗保险费需已经连续缴存满至少六个月(包含本数在内),并且在生育前的最后一个月也准时全额缴付了相应的保险费用。

  若参保人在此期间未能持续缴付基本医疗保险费用达六个月,将无法享受到生育医疗福利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当参保人员连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不满六个月时,他们将只能得到等额标准的30%作为补贴;

  而对于那些连续缴纳该项费用超过十二个月的参保者,他们可以享受到100%的等额标准补贴。

  生育保险系统是由国家通过制定完备的法律条文予以构建的一种社会保险机制,旨在为怀孕并进行分娩的职业女性劳动者在暂时中止劳动工作的过程中,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生育津贴以及产假时间。

  生育保险也是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员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全方位的医疗保健辅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我们国家,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个核心项目,即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