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坐月子不绑腹带会怎么-产后要不要绑收腹带?产康专家跟您唠唠这件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关注产后康复
湛江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
最近好多准妈妈都在问—待产包里到底要不要准备收腹带?真相就是,收腹带其实属于“非必要”孕产用品,对特定人群来说能起到辅助恢复的效果,但并不是每一个产妇都必定用得上的哦。
“那么什么情况下使用收腹带最为合适呢?”我们来听听产后康复专家怎么说?
收腹带的作用
产后1-2周内,特别对于剖宫产产妇,收腹带可以帮助促进产妇皮肤切口愈合。产妇刚生产后腹部脂肪较多,起身走路时,腹部脂肪由于重力作用,在切口的上方与下方折叠,不利于产后伤口愈合。那些悬垂腹、腹肌松弛的宝妈,使用收腹带能够相对固定腹部肌肉,起到支撑作用,在她们起身、行走时可以减轻腹部皮肤松弛引起的空坠感。
如果是...分娩,并不需要产后收腹带。
产后2周以后,收腹带对于多数剖宫产产妇,起到固定皮肤切口、减少瘢痕生成、促进切口愈合等作用。
收腹带的弊端
1.紧绷收腹带导致产后恶露排出不畅、盆腔内血流受阻、诱发盆腔炎等。
2.过紧的收腹带会增加腹压,使原本松弛或脱垂状态的盆底肌肉再次受压迫,加重松弛及脱垂情况,易发生漏尿、盆腔器官脱垂等。
3.剖宫产术后24小时,宝妈们不能很快肛门排气,如果过度使用收腹带,会影响肠胃蠕动,引起腹胀,不利于肛门排气及肠胃恢复;消化不良时如果使用收腹带,也会减缓肠胃蠕动,使症状加重。
4.过紧束缚影响肺部呼吸,导致头晕、呼吸不畅、胸闷等;腹部静脉受压,加重下肢静脉曲张或痔疮。
如何佩戴收腹带?
1.选择合适的尺寸和材质:产后收腹带的尺寸应根据产妇的身体尺寸来选择,确保合适而不会造成不适或勒紧。同时,应选择透气性好的材质,避免过度阻碍皮肤呼吸。
2.正确穿戴:产妇取仰卧位,双腿支撑身体,抬起臀部,家属辅助将产妇下腹部和深部子宫向上推。用手大致确定耻骨位置,将收腹带放到产妇身下并使收腹带的下缘对齐耻骨联合处。然后由下至上固定好收腹带,调整收腹带的松紧度,确保腹带均匀贴合,并不会造成勒痕及憋气感。
3.合理的使用时间:顺产女性根据需要佩戴收腹带,剖宫产女性推荐在术后第1天或第2天下地活动时,适当佩戴收腹带;每天的使用时间以不超过3小时为宜。逐渐适应后可延长使用时间,并可以搭配适量的运动来帮助恢复腹部肌肉。夜间睡觉时建议不要使用收腹带。
产后收腹带仅仅是辅助产后恢复的工具,正确的运动和饮食同样重要。饮食上应注意均衡,避免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摄入;体力允许的宝妈,每天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散步,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排便。
总之,产后收腹带是产后恢复的一种辅助工具,正确选择收腹带材质,结合合理佩戴时间,才能有效减轻腹部肌肉松弛引起的下坠感、腹部切口引起肌肉牵扯样疼痛等多种不适。
产后康复科医生简介
杨帆 产后康复科副主任 妇产科主治医师
毕业于湘南大学临床医学院。2018年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国家一级证书,2019年获得欧洲康复协会盆底康复二级证书,熟悉掌握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前后壁脱垂等)的临床诊疗及康复治疗方法,擅长解决产后纯母乳喂养问题、产后各类身痛(如耻骨痛,手腕痛,腰骶痛,双膝痛);
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恶露不净、产后宫腔组织物残留、产后多汗、产后失眠、产后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谭秋萍 主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
2018年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
擅长运用微针、穴位埋线、隔物灸、罐法、耳穴、穴位注射、放血疗法、温灸罐等方法治疗多种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妊娠呕吐、妊娠上感、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乳腺增生等妇产科相关疾病;颈腰椎痛、产后身痛、失眠、带状疱疹、塑形及体质调理等。
邓肖霞 医师
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临床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1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结合诊治,如:...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产后月经不调,哺乳期乳腺疾病,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伤口愈合不良等疾病诊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伤性腹直肌分离康复咨询和检查,产后塑形及体质调理咨询。
许玉萍 医师
毕业于长沙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擅长应用针刺、艾灸等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临床常见病,调理治疗产后恶露不绝、产后乳少、颈肩腰腿疼痛、膝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瘫、失眠等。
岳嗣清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师
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产后康复工作,对产后盆底肌损伤、腹直肌分离、产后乳腺疾病、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疼痛、产后身痛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丰富经验。
擅长中医外治法操作,如艾灸、拔罐、耳针、穴位贴敷等操作。
陈丽妃康复医学治疗师
毕业于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长期从事产后康复工作,对产后盆底肌损伤、腹直肌分离、产后乳腺疾病、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疼痛、产后身痛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具有丰富经验。
擅长中医外治法操作,如艾灸、雷火灸、督脉灸、拔罐、耳针、穴位贴敷等操作。
供稿:谭秋萍
编辑:郭海燕
一审:劳建昌
二审:陈丽琴
三审:廖凯明
地 图导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