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多久刮一次比较好-【健康科普】传统中医疗法 | 刮痧
中医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作用原理
中医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尤其适宜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可配合拔罐应用;对于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可配合针灸、刺络放血等疗法;还适用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适应症
中医刮痧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和多发性疾病,常见适应症如下:
1. 内科:
头痛、头晕、失眠、发热、胃痛、腹痛、便秘、腹泻、中暑、痹证、痿证、面瘫、哮喘、中风后遗症、胁痛、呃逆、疲劳、肥胖等。
2. 外科:
落枕、颈痛、肩痛、背痛、腰痛、腿痛、膝关节痛、足跟痛、静脉曲张等。
3. 妇科:
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病、闭经等。
5. 皮肤科:
黄褐斑、痤疮、荨麻疹等。
6. 五官科:
耳鸣、耳聋等。
刮痧的时间
中医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间隔和疗程:
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次~30次,通常一名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
急性病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一疗程。
常用的刮痧体位
坐位:
患者侧身坐于椅上,一只手扶于椅背上;或双腿分开,面向椅背坐于椅上,双手扶于椅背上;或坐于方凳、圆凳上,双手扶于桌边或床边,露头,颈、肩、上肢和背部。宜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肩部、背部和上肢部位的刮。头痛、感冒、颈痛、肩痛等病症刮痧治疗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仰靠坐位:
患者坐于椅上,背部靠于椅背,暴露颈项前部及胸前部位。宜用于面部,颈前,胸部、肩部和上肢部位的刮痧。咽部不适、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肩痛等病症刮、全身刮以及面部美容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扶持站位:
患者前倾稍弯腰站于床、桌或椅前,双手扶床边,桌边或椅背,使背部,下肢部暴露。宜用于背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部位的刮。背痛、腰痛、腿痛及下肢不适等病症刮治疗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仰卧位:
患者面朝上仰卧于床上,暴露面、胸、腹及上肢内侧。宜用于面部、胸部、腹部和上肢内侧部位的刮,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妇女和全身刮者。腹泻、腹痛,肥胖等病症刮、全身刮,面部美容以及心肺不适患者的胸部刮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俯卧位:
患者面部朝下,俯卧于床上,暴露头、颈、背、及下肢后侧。宜用于头后部,颈部、肩上、背腰、臀部和下肢内外、后侧的刮。颈痛、肩痛、背痛、腰痛、疲劳、腿痛、失眠等病症刮,全身刮以及背部刮配合拔罐、走罐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侧卧位:
患者侧身卧于床上,暴露侧半身及身体前后侧。宜用于肩部、臀部和下肢外侧的刮。肩周疼痛、惋部疼痛以及下肢一侧骨关节疼痛刮治疗时多选择此种体位。
刮痧后处理
正常情况的处理:
刮痧后应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刮痧过程中产生的酸麻、胀、痛、沉重等感觉,均属正常反应。刮后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都是刮的正常反应,数天后即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进行特殊处理。刮结束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min~20min 即可。
异常情况的处理:
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病,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平卧位,饮用一杯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温,或用刮板点按患者百会穴、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
禁忌症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浮肿者。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白血病、血友病等。
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疖肿包块等。
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
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等。
特殊部位:如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等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
注意事项
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刮痧后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澡。
年迈体弱、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凡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宜用刮痧板的横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对一些关节处、四肢末端、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的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肿胀者,宜采用逆刮法,由下向上刮拭。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馆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